這些天為了一些理念和家長鬧的不甚愉快,雖沒有當面衝突,但心中的滋味很不好受,小真的姊姊文文是從本班畢業的,很幸運的,妹妹小真也抽中了本班,家長很高興,但是兩年前抽中時的興奮,漸漸的,已經被許多現實的偏差考量給沖淡了,取而代之的,是不滿、是抱怨、是誤解,但是這些聲音,都是從別人的口中得知,我們試著要和他溝通,他卻以笑容帶過,絲毫不向我們透露他心中的不滿,這麼一來,我們該怎麼澄清?


文文是個認知能力比較好的孩子,因此在注音符號的理解上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氣力,但是生活自理能力卻是一團糟,到現在上小學了,還常常需要妹妹小真協助整理書包。而小真卻和姊姊有著南轅北轍的差異,小真的生活自理能力極佳,洗抹布、整理東西…都很有條不紊,但是一遇到認知性的課程,就開始哈欠連連,目光呆滯。在注音符號的教學上,我們從孩子小班便開始每天念讀菜單,米飯,ㄇㄧˇ,三聲米;ㄈㄢˋ,四聲飯。孩子想要知道今天吃的是什麼,所以會積極的念讀,這就是全語文的精神:為了使用語文而學習語文,想想哪些話我們學的最快?一定是有迫切需要的最優先,總不會先學一大堆形容詞再來學名詞或動詞吧?我會說:美麗、清澈、燦爛,卻不知道這是花、是河、是太陽,不是很奇怪嗎?所以我們總利用極為自然的環境,讓孩子在無壓的狀況下學習,從文文到小真,教學的方式並沒有改變,但是兩個孩子是不一樣的個體,硬是要比較自然會有落差,這不能說是因為老師沒有教啊!


再者,一個主題上了兩個月之久會不會耽誤孩子其他課程的學習?我不懂,對家長來說在幼稚園階段究竟什麼是最重要的?就只有注音符號和加減嗎?生活自理能力、解決問題能力、溝通技巧、分工合作這些都不重要嗎?這個社會越來越強調團體戰,你一個人勢單力薄,要怎麼抵得過別人的團結力量?要和他人合作,首先溝通技巧就要先訓練好,再者人際互動能力,當然更要學會如何分工合作,我不知道在傳統的單元式課程中,老師安排好所有的課程,孩子在老師提供的材料裡做出全班一模一樣的作品,要怎麼學溝通技巧?怎麼學分工合作?怎麼練習人際互動?我們盡力的,尋找孩子有興趣的題材,讓孩子深入探究,在探究的過程中,讓孩子學習上述的種種能力,這一個探究的過程以兩個月為限會不會太短了一點?


再說,探究的過程中,孩子會不會運用到加減?找出全班最高的人要學會看量尺,要知道最高的人和最矮的人差幾公分需要用到減法,要做出美味的蛋糕需要看磅秤,太多了要拿一些起來,太少了要加一點下去,加減的概念不都在其中了嗎?如果只是要讓孩子學會注音符號和加減,去安親班就好啦!為什麼要上幼稚園?


「孩子又不是著色畫,你不能用你喜歡的顏色塗在他身上。」(摘自:追風箏的孩子)這句話說的真好,家長們用自己的角度和喜好為孩子決定學習的內容,究竟什麼對孩子才是重要的?家長的考量有沒有符合社會考量?還是只是短視近利的看到小一的注音考試會不會拿一百分?卻忽略了往後將近二十年的學習之路!好生氣!當我們這麼盡心盡力的為孩子啟動學習的興致,卻遭遇這樣的指責,甚至連一點反駁的機會都沒有,我還要繼續堅持嗎?妥協,會不會讓我比較輕鬆?
(原文寫自95.5.24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