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飽喝足,為一天展開美好的開始。其實這些天並不美好,少了與孩子的追逐,少了與孩子的笑鬧,體力沒有完全的消耗,晚上總是睡不安穩,原來,我是這樣的依賴這群孩子們啊?!很慶幸,我接觸了這群孩子;很慶幸,我是這群孩子的老師;很不幸,我身在台灣!最近看了一本書: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,簡媜著。主要是簡媜一家三口到美國半年的經歷,簡媜的老公:姚同學,到科羅拉多進行半年的學術交流。於是,將小孩:姚頭丸一起帶過去體驗一下國外的小學生活,簡媜自然當起台傭的角色,負責一老一小的生活起居,順便紀錄著姚頭丸的遊學生涯。這一紀錄可不得了,台灣與美國,著實有太多的差異與壓力。我總是一邊看,一邊搖頭嘆氣,身為教育他人的一份子,在這樣的教育體系之下,我只能說:「幸好我只是幼稚園老師。幸好,我可以盡我所能的挑起孩子學習的慾望,培養孩子學習的態度,儲存足夠的能量,到體制教育底下給消耗殆盡!」

進來新住民的話題吵的火熱,普遍來說,國內老師僅認為新住民的孩子是:弱勢族群,在講”弱勢”的同時,我感受不到我們對於弱勢的呵護與幫助,相反的是一種鄙視與輕蔑,甚至覺得是麻煩!試想,如果今天換成我們到泰國或是越南,是否我們變成了弱勢族群?有沒有想過這些弱勢族群在20年後可是國家的中堅份子,現在教育他們的我們,可能會需要倚靠”弱勢”啊!一旦在語言上已經輕視了人家,我不覺得會有多少人會真正的平等的看待他們。在姚頭丸的新學校是個聯合國,日本、中國、印度、孟加拉、非洲…,家長和學校都不認為外籍學生會影響教學品質,相反的,他們認同地球村國際公民的概念,這學校不僅有充滿教育熱情的心,而且這顆心是向全世界開放。要到什麼時候,我們才能將眼界放大,看看台灣以外的世界?

在姚頭丸學校的學習是相當個人化的,老師會仔細評量每個孩子不同科目的程度,有些人的年紀是四年級,但是數學程度好,便可以到五年級上數學,但如果閱讀程度不好,有可能會到三年級進行閱讀活動。最令我羨慕的是校方積極培養孩子對於自我的認識,不斷的問著:「Who we are ?」一個人對於自己如果能透徹的認識,了解自己的優缺點,會怎麼樣?我不知道,因為我們的教育從來沒有教我去認識自己!我所認識的自己不是透過我自己去認識的,而是從他人眼中的看見了自我,我活在別人的眼光底下。我沒有辦法用自己的眼睛看見自己。在填寫大學志願時,憑著的不是對於自我的認識與期許,而是學校的知名度、學費的高低、父母親人的期望…,從來,就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!也因為這些選擇都不是自己選的,也就不需要負責任,反正不是我想要的啊!那麼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?卻又說不出各所以然。一個人在人世間已經活過了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,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?是否有點悲哀?

為了讓孩子可以在團體中練習說話,並且訓練閱讀、思考與表達,姚頭丸有個課程是研討會練習,先各自回家深入閱讀一篇短文,並且寫下自己的看法,交給老師之後全班在一起進行研討。在幼稚園,我們總是鼓勵孩子多講話、多表達,針對一個孩子關心的議題一起討論,思考課程如何進行?思考遇到的問題要怎麼解決…,我們想要讓孩子學習當眾說話,學習針對同一個主題發表自己的看法。遇到不說話的孩子,私底下也會過去問問他的意見,並在團體時鼓勵他說出。我們是這樣積極的在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,但是為什麼,到了國、高中之後,老師問:「有沒有問題?」明明有問題,明明聽不懂,卻不敢舉手發問?是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?如果這是將來孩子必須面對的教育環境,那麼我們現在積極培養的能力會不會對他將來造成困擾?突然,我質疑起我自己了!

我們的教育充滿了矛盾,沒有全國一致的教育方針,沒有具體的教育目標,當我們腸思枯竭:想要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這一個議題時,有多少人是真的在乎說起教育,真的會不知不覺的冒起火來。我很愛台灣,很愛這一塊小小卻溫暖的土地,雖然備受教育的荼毒,我也長成了今日的我,沒有豐功偉業,但至少對社會小有貢獻。千瘡百孔的教育,或許傷害了某部分的我,卻也造就了某部分的我。將來,我的孩子也要投身進入這教育裡,雖然我是過來人,仍不免膽戰心驚,或許要做了許多心理建設之後,才會將他推入火坑吧?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