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班的孩子,比起小班成熟許多,可以和老師隨性的聊天,甚至可以相互交換意見。小班的孩子初來乍到這個新環境,語言表達尚未完全成熟,分離焦慮還在心中擺盪,老師和孩子的關係比較像是媽媽和孩子!而大班的孩子,像是朋友,不管是對孩子還是對老師,有種亦師亦友的好感情。
但是這樣的好感情卻常常受到挑戰,因為孩子大了,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,開始學會”搞怪”,學會作弄他人,或許這不是學來的,而是原本就潛藏在內心深處,等待時機成熟時便爆發出來。上課開始,花上五分鐘喝水、上廁所,大家都已經坐定時,他老兄才姍姍來遲,面對老師的質問,用著官冕堂皇的理由:
「我喝水啊!不然要我渴死喔?」
老師:「你可以下課喝啊!」
學生:「我忘了。」就這麼一句話,很簡單的讓這個話題劃上句號。
上課中,兩個小男生打打鬧鬧,完全不顧台上老師的口沫橫飛,被老師請去罰站,即便是站在教室的兩端,都還可以用眼神吵架。孩子為什麼會在上課中打鬧?是因為無聊?因為對課程沒興趣?因為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?因為老師說的東西和我沒關係?所以我找一些有趣的事情來打發時間,這麼說來,該罰站的應該是老師而不是學生!
老師不僅僅要教學,還要注意孩子的興趣,一昧用懲罰來迫使孩子注意課程,這是多麼痛苦的相逼!因為孩子一定不會就範,老師又要想破頭如何使孩子屈服?這不會是一個雙贏的場面,既然如此,為什麼要苦苦相逼?
適當的懲罰會讓孩子感到害怕、恐懼進而改善自己的言行,但是當懲罰過多,讓孩子已經麻痺,或是孩子對老師已經失去信任時,懲罰似乎已經不具意義。老師常常會說:
「你再哭我送你去別班。」(真的會嗎?)
「你中午沒有睡覺就不能參加下午的慶生會。」(有哪一次他沒去?)
「你再一直講話就到教室外面上課,不要進來了。」(真的有出去嗎?)
以上的威脅常常出現,卻沒有一樣會成真,孩子知道老師都只是說說而已,所以也就不在意了。老師的憤怒,孩子的不在乎,讓教室氣氛相當詭異!老師的威脅越來越嚴厲,孩子的行為問題越來越多,究竟是孩子變壞了還是老師不會教?
如果把威脅改成利誘呢?
「我相信你一定可以乖乖睡覺,這樣就可以參加慶生會。」
「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在老師問問題的時候才舉手說話,提供給我們最寶貴的意見。」
「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在時間內把飯吃完,最後一個人一定不是你。」
很明確的告訴孩子老師的期待與規範,孩子知道該如何遵守,會不會比威脅的效果來的好一點?
(寫自95.3.26)
- Mar 26 Sun 2006 12:47
95.3.26~威脅利誘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